一、本书的性质本书是辅助读者阅读或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古希腊文原文的书。关于亚里士多德其人及《诗学》的版本流传等其他问题请读者参阅其他文献。本书的主要文献基础是1600年至1900年三百年间的7个拉丁文《诗学》翻译注疏本。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德国学者Gerhard Jäger在其《古典语文学导论》(EinführungindieklassischePhilologie)中,专门举例强调亚里士多德《诗学》的阿拉伯文及拉丁文译本对减少文本因流传而产生之讹误,使之尽量接近原本(constitutiotextus)的重要性。第二、从历史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观察,拉丁文与古希腊文的关系紧密,用拉丁文翻译诠释古希腊文可以达到实质与形式的统一。第三、皮锡瑞曾说:“说经必宗古义,义愈近古,愈可信据”。二、本书的内容本书内容分七部分。第一、古希腊文原文。本书白文以Kassel校勘本为底本,与八个(Heinsius1760HarlesBuhleHermannTyrwhittDidotVahlen)拉丁文《诗学》译注本或校勘本的古希腊文白文进行对校,做出校记。较Kassel版白文增加了标点。每段平均增加标点三至四个,希望能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对古希腊文来说同样适用。必九个版本中半数以上版本一致,方句读。本书句读倾向于古本,晚近的本子没断句,而较古旧的本子断句的,从古本。前人句读亦各有差异,读者不可做僵死之理解,偶遇证据确凿之情形,读者个人亦可有所变化,但务求谨慎。本书为全部动词标注了其词典形式及语法形式。第二、Didot版拉丁文译文。该本译文较为稳健,与古希腊文原文至少从形式上较为接近。第三、行间翻译。意在帮助读者从语法及义理两方面理解古希腊文原文。翻译原则是既最大程度地贴近原文,又照顾到译文的可读性。译文字体分正体与斜体两种,正体对应古希腊文原文中字面上有的词语;斜体则是古希腊文原文中字面上没有的词语。对古典文献的诠释中外有不谋而合之处。古人言语多省,集解中补足所省,便为诠释。例如《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原文作“辩而不德,必加于戮”,集解引服虔曰:“辩若鬬辩也。夫以辩争,不以德居之,必加于刑戮也。”若将服注中的部分文字换为斜体则为“夫以辩争,不以德居之,必加于刑戮也”,则与Harles的诠释方法无异(参阅书影插页)。第四、汉语试译。这是本书译注者以古汉语诠释古希腊文的一种尝试。古文言简意丰,心向往之。东贤西贤其心一也,译文运思往返于古今途程,见贤思齐,尚友古人,遂有拙文。第五、古希腊文难点注释。其中包括译文与注文的拉丁文原文,及其参考英译及汉译。网络及辞书中容易查到的基本不注,如“埃斯库罗斯”。但会保证读者通过本书给出的古希腊文原文,及其拉丁文、英文对应名称能够轻松查出,如“佐伊克西斯(Ζευξις,Zeuxis)”。第六、现代汉语译文。读者可将四种译文对照阅读。第七、古希腊文、拉丁文、英文、汉语词汇表。包括《诗学》原文中出现的所有词汇。三、本书的读法本书内容亦如上述,非学术型读者可自取所需。学术型读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心理准备:力戒偏执。其一、面对《诗学》古希腊文,慨叹亚氏之高深莫测,非常人所及,避之唯恐不及。其二、笑对《诗学》现代语言译本,自欺道亚氏一望便知,不过如此,发得之矣之狂言。解经时,当秉敬畏之心,平和读之。力戒懒惰。阅读中,当勤查辞书,勤背语法表。古典语文学属于那些勤劳的笨人,而不属于懒惰的聪明人。古籍相关的学问(训诂考据及古典语文学),都是一种自我修行。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一无所得;平心静气,手不释卷,必有所成。阅读中,切勿轻易进退古圣先哲。艺术有规律,然无定法。看似吊诡,实为通变,读者不可不察。诚如刘勰所言“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美哉斯言。第二、时间准备:每天至少阅读正文两小时。最好是上午、下午及晚上各两至三小时。第三、体力准备:强健的体魄。空气质量好的前提下,每周至少进行有氧运动三次,每次至少半小时。第四、书籍准备:用现代西文撰写的古希腊文及拉丁文辞书(如希英或拉德)、古汉语辞书至少各一本。第五、知识准备:其一、懂英文。其二、通读古希腊文及拉丁文语法书(最好是西文撰写的)各一本。具备古希腊文(至少是attic,阿提卡方言)及拉丁文的基础知识。其三、学习德文,尽快达到借助辞书阅读文献的水平。掌握欧洲其他现代语言如瑞典语、荷兰语、意大利语等也可以,但依然建议学习德文。其四、多阅读我国古籍的注疏本,包括汉晋古注及清代注疏。每天保证一定量的古汉语阅读。第六、实践积累:亚氏绝非一个单纯的理论家,他反复提到舞台效果与观众的反响问题,是一位舞台经验很丰富的专家。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其创作实践、理论建树与舞台实践是
阅读更多
漫游鲸二手书店
微信扫码去买书
扫码访问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