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学校专科护理学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病理学》(第二版),是在第二届全国护理学教材评审委员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统一指导下组织编写的。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要紧贴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实用性护理专业人才的目标,结合21世纪护理学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突出教材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形成有特色的护理学专科教材。 本书适用于三年制专科护理学教育。其修订,原则上延续第一版教材的章节设计及编写体例,在继续坚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特”(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同时,紧紧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培养目标,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淡化学科意识,减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反映某些领域的最新进展是本书改写的基本宗旨。 本书与第一版相比有如下特点:第一,遵循规律,调整结构:除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内容融为一体外,还依照系统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渐进性、连贯性,对部分章节顺序重新调整,将四大系统功能衰竭并入相应系统疾病章节中,使全书内容更为连贯,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第二,跟踪前沿,反映进展:如细胞死亡的概念、高血压诊断标准、病毒性肝炎分类、大肠癌诊断的新修订标准等。第三,删繁就简,除旧布新:全书力求重点突出、内容简明。如删去黄疸章;亚损伤原因、疾病原因、损伤原因合并在疾病原因中介绍;增加了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出血、肺源性心脏病、淋病等章节内容。第四,突出特点,加强实用:压缩病理学中纯形态学内容和发病机制阐述,削减病理变化的镜下描述,筛选大体和镜下照片;强化总论中的基本概念,突出临床与病理联系,增加了与护理专业关系更为密切的病理生理学内容;补充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防治和护理原则,力求适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便于实验课学习和迅速查找某部分内容或某一概念,全书末尾附实验指导、参考文献及中英文索引。 绪论一、病理学及其任务二、病理学的内容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五、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一节健康、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概念一、健康二、疾病三、亚健康状态第二节疾病的原因和条件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二、疾病发生的条件第三节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一、损伤与抗损伤二、因果交替三、局部与整体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一、潜伏期二、前驱期三、症状明显期四、转归期第二章应激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应激的基本表现一、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二、应激时的细胞体液反应三、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第三节应激与疾病一、应激性溃疡二、免疫功能障碍三、心血管疾病四、心理、精神障碍第三节应激的防治和护理原则第三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第一节细胞、组织的适应一、肥大二、增生三、萎缩四、化生第二节细胞、组织的损伤一、可逆性损伤二、不可逆性损伤第三节缺血-再灌注损伤一、概述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条件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四、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五、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和护理原则第四节损伤的修复一、再生二、纤维性修复三、创伤愈合四、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第五节损伤的防治和护理原则第四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和淤血一、充血二、淤血第二节出血一、类型二、病变和后果三、防治和护理原则第三节血栓形成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三、血栓的结局四、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栓塞一、栓子运行途径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第五节梗死一、梗死的原因二、梗死的病变及类型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第五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人体体液的含量、分布和组成一、体液的含量和分布二、体液的电解质组成三、体液的交换第二节水和电解质平衡一、水平衡二、电解质平衡三、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第三节水、钠代谢紊乱一、脱水二、水中毒第四节钾代谢紊乱一、低钾血症二、高钾血症第六章水肿第一节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组织间液增多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导致钠、水潴留第二节常见类型的水肿一、心性水肿二、肝性水肿三、肾性水肿四、肺水肿五、脑水肿第三节水肿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水肿的防治和护理原则第七章酸碱平衡紊乱第一节酸碱平衡的调节一、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来源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三、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第二节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一、代谢性酸中毒二、呼吸性酸中毒三、代谢性碱中毒四、呼吸性碱中毒第三节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第八章炎症第一节炎症的概念和原因一、炎症的概念二、炎症的原因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一、变质二、渗出三、增生第三节炎症介质一、细胞源性炎症介质二、血浆源性炎症介质第四节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一、炎症的局部表现二、炎症的全身反应第五节炎症的类型一、炎症的临床类型二、炎症的病理类型第六节炎症的结局一、痊愈二、迁延不愈三、蔓延扩散第九章发热第一节发热的原因和机制一、致热原和发热激活物二、内生致热原及其致热机制第二节发热的分期和热型一、分期二、热型第三节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一、代谢变化二、功能变化第四节发热的防治和护理原则第十章缺氧第一节常用的血氧指标第二节缺氧的原因和类型一、乏氧性缺氧二、血液性缺氧三、循环性缺氧四、组织性缺氧第三节缺氧对机体的影响一、呼吸系统的变化二、循环系统的变化三、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四、血液系统的变化五、组织细胞的变化第四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一、机体的代谢耗氧率二、机体的代偿能力第五节缺氧的防治和护理原则一、去除引起机体缺氧的原因二、氧疗三、氧中毒第十一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第一节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组织严重损伤二、血管内皮细胞广泛损伤三、血细胞大量破坏四、其他促凝物质入血第二节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二、肝功能障碍三、血液的高凝状态四、其他第三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展过程及分型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展过程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型第四节机体的代谢功能变化与临床表现一、出血二、休克三、器官功能障碍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第五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和护理原则第十二章休克第一节休克的病因与分类一、休克的病因二、休克的分类第二节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其发生机制一、休克Ⅰ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二、休克Ⅱ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三、休克Ⅲ期(微循环衰竭期)第三节休克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一、机体代谢变化及细胞损伤二、休克时器官功能障碍第四节休克的防治和护理原则一、休克的防治原则二、休克的护理原则第十三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念第二节肿瘤的特性一、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二、肿瘤的异型性三、肿瘤的生长与扩散四、肿瘤的复发五、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第三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第五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一、肿瘤的命名二、肿瘤的分类第六节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一、癌前病变二、非典型增生三、原位癌第七节常见肿瘤举例一、上皮组织肿瘤二、间叶组织肿瘤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四、其他肿瘤第八节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肿瘤的病因二、肿瘤的发病机制第九节肿瘤
阅读更多
漫游鲸二手书店
微信扫码去买书
扫码访问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