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以前人的智力特点是什么?根据心理学家研究,12岁之前是人们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人是自然之子,人之成长也如四季之转换。12岁之前如自然之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人在学习的春天是记忆的季节,是积累的季节。12岁之后如自然之夏秋,夏天是生长的季节,是人的理解力生长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在12岁之后学习应侧重理解能力的培养。人的智力发展特点促使我反思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问题,反思我们到底该怎么教语文:是重记忆、重积累,还是重分析、重理解?这可是遵循人之智力发展规律的大问题啊。 过去的老师是怎么教语文的呢?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朱自清先生也多次在文章中谈到背诵的重要性:“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不但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习这些方式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背诵便是这种综合的方法。"中国的国学大师、文学大师是怎么产生的呢?他们无一例外在童年时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茅盾背过《红楼梦》、鲁迅从小背下《纲鉴》、辜鸿铭背下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杨叔子幼年熟背“四书”“五经”……过去的成功经验难道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没有启示吗?难道我们就把自己几千年的语文教育精华彻底抛弃了吗? 这些反思,使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重构12岁之前的语文教育体系!为了避免自己走人一时兴起、盲目轻率的误区,我慎重地阅读了相关书籍,提出了重构体系的几点理由。
阅读更多
漫游鲸二手书店
微信扫码去买书
扫码访问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