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种子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负笈重庆歌乐山下的西南政法大学七年,印象*深的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一幕的场景。研究生毕业的时候,王学辉教授,那个头发比女老师还要飘逸的老师,曾殷殷嘱托我们宪法与行政法方向的全体学生,“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除人间之丑恶,保政法之圣洁”。老师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古道西风瘦骨”俨然就是他俊俏脸庞*好的注解。在西政的七年,王老师对于“燃烧行政法,建造一个阳光政府”情有独钟,经常在全国各地散播行政法治的种子。他的学生,如我,虽普通而平凡,也经常自诩为众多种子的一粒,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传承和发扬他的行政法治梦。本书获得王学辉教授的欣然作序,是对学生的肯定,从一个侧面说明,尽管时移世易,王老师还是昨日的王老师,对法学的布道者涛声依旧。 内心带着对于崇高和神圣的法律的景仰,我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顺利踏进了中共东莞市委党校的大门,拿起了教鞭,从事着教员的工作。党校是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结合专业背景,我的岗位职责主要是给受训学员教授宪法与行政法方面的课程,对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实践性问题进行理论宣讲,目的在于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以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目前,在党校工作已经进入第十二年,我属于乐于“折腾”的人,在不断研习《党校教学规律研究》《党校教学方法和艺术》《党校教学法》《我的教书笔记》等智慧成果的过程中,我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深化创新“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引入“模拟听证会”、“模拟法庭”等鲜活而互动性的教学形式,引起了学员们的兴趣,从《公务员法》授课之后的学员反馈摘录可窥一二。在担任政法教研部负责人期间,我和同事们共同设计和完善了党校教学布局中关于法学教育在理想信念、理论基础、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等维度的课程体系。2016年,在党校工作满十年的纪念日,我在日记中写下一首小诗,借以怀念莞城旗峰路315号老党校的正义石以及铭记南城绿色路111号新党校的映德湖石:旗峰山下踌躇志,正义石旁倍思量,映德湖边清风起,法治柔情布春光! 在与法同行的漫漫旅程中,我遇见了东莞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江晓,遇见了人生的另一段美好以及人生关于法学情怀的独特呈现。江晓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外形俊朗,内心钟情法律,是东莞地区一名优秀的法治节目主持人,十多年来默默耕耘《与法同行》栏目,他带磁性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温暖东莞的每一个角落,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与信任,粉丝无数。在此期间,东莞市空中普法基地和广东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先后落户东莞广播电视台《与法同行》,这是对江晓十几年如一日普及法律常识,弘扬法治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法治氛围的一种肯定。 我多次以法治观察员的身份做客《与法同行》节目,和主持人江晓形成了良好的默契,也许因为我们的母校同在长江边,共饮一江水,以至于后来在节目中他传递来一个眼神,我就能快速读懂他的期待。中南西南一家亲!2017年仲夏,把在节目的所思所想、台前幕后结合我的普法经历通过书籍的形式展现,以飨读者,吾手写吾心,形成对于逝去的岁月和奋斗的青春的美好追忆和烙印,成为我们共同的愿景。从构思布局到收集资料,从遴选案件到成品初稿,撰书的愿望是美好的,过程的艰难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幸好,我们都是经历过岁月风霜洗礼的人,常年形成了劳而不怨的行事作风,以至于为了出书而在绿色路111号鏖战一个通宵的经历,也因内心的坚韧而成了恋恋风尘。 法是公正与善的艺术,法学是正义与非正义的学问。与法同行,从法律知识到法学智慧的追寻,风骨法苑几多人?前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是为后记。 郑盛平 二0一七年十一月十二日
阅读更多
漫游鲸二手书店
微信扫码去买书
扫码访问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