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开创性的哲学视角对中华饮食文明中的“时令饮食理念”“本味理论”“阴阳平衡学说”“五味调和思想”和“食疗养生体系”等五大核心板块进行了系统考察和梳理,并对一些诸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时不食”以及“君子远庖厨”等传统概念的误读和曲解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厘清和正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多年来中国饮食哲学理论的缺失,为寻找中华饮食的元根文化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新维度,建立起以“人之道”为本体的天之道、地之道、食之道、烹之道、味之道的美食哲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本书还结合当下的饮食现状,对重构我们今天的饮食道德和伦理秩序进行了深层思考和探索。★精彩试读序挖掘传统饮食文化 构建中国美食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求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传承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总和。2014 年9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1 /无疑,饮食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个美食大国,自古而然。尤其近十余年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分外妖娆。无论从口味的丰富层次,还是店面的绝对数量,无论是业态的花样创新,还是整个产业的产值总量,应该说都开创了一个灿烂而繁华的新时代。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却不是一个饮食理论的强国,或者说,与餐饮实体的全面繁荣相比,和我们这个美食大国的地位相比,中国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理论建构却显得相对滞后,甚至略显萧条。一方面是由于过去受传统士大夫文化的影响,读书人追求的更多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仕哲学”,对这种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琐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受这种思想影响,社会价值观念普遍认为“烹煮之事”都属于“下里巴人”的行当,对这个行当的从业者缺乏应有的社会认同和尊重,尤其在孟子“君子远庖厨”观念的影响下,两千多年来的士大夫文化对庖厨行当甚至产生了某种轻视和菲薄。在这种背景下,几千年的中国文明,虽然各类典籍浩如烟海,但具体到饮食理论、饮食思想之类的典籍上,一直缺乏系统和单独的鸿篇巨制和理论传承;少有的几部,要么是作为食单菜谱存续于民间,要么是作为文人士大夫的闲情雅趣而得以流行。尤为痛惜的是,北魏时期崔浩曾经编撰过的一本《食经》,还在后世散佚了。目前流传到现在、影响也最大的,应该就是清朝时期袁枚先生所写的《随园食单》了。这对于中国古代传统的饮食文化研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场充满了酸涩的遗憾。没有鸿篇巨制的系统论著并不等于中国的美食文化不存在,也不等于没有饮食文脉的传承。饮食作为民生之本,从古到今,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代表性的重量级思想家和文人士大夫或多或少地对饮食有过精到的论述,只不过他们的饮食观念和饮食思想都散落在日常的对话和闲暇时节的笔记里。譬如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宋代苏东坡的《老饕赋》以及《猪肉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林洪的《山家清供》,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明末清初李渔的《闲情偶寄》,清代李调元的《醒园录》、童岳荐的《调鼎集》、朱彝尊的《食宪鸿秘》等,他们都在各自的著作中对饮食文化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论述和探讨,他们的思想就像一道道纯美的佳肴一样闪烁在中国饮食文化的餐桌上。/ 2 /之所以说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精神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文人雅士舌尖上的愉悦和腹胃之上的享乐,更多的是将日常的饮食之事和饮食之道融于家国天下这个大的背景之下,和“民生”、“治国”与“经世”等理论哲学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特而厚重的“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式饮食文明。早在商朝时期,厨师出身的伊尹在和商汤讨论国事时,就从日常的美味烹煮、五味调和延伸到治理国家的大道上。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在论述美食的调和之事后,他将调味之道引申到了天子的治国之道上,他说: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味具。治理天下和调味是同样的道理,等到了成为天子的那一刻,就像一盘菜的味道具备了一样,一切就都水到渠成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也同样抱着这样的饮食主张。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话就把治国的大事举重若轻地和烹饪小鲜这样的微末之事联系起来。不唯道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更是承袭了这一思
阅读更多
漫游鲸二手书店
微信扫码去买书
扫码访问微信小程序